开云·kaiyun面板的新战争:OLED中韩对决面板是个高度标准化的产品,技术上拉不开明显差距,谁便宜买谁。因此,各家面板厂往往会不计成本地投产,尽可能摊薄成本,从而发动价格战卷死对手。
九十年代中期,韩国厂商击败日本成为LCD面板霸主。为了这场胜利,三星付出了长达7年的亏损。然而,韩国人刚躺平没几年,中国人又点燃了战火,宣布“面板战争第二季”开幕。
2008年,合肥停掉了地铁项目,拿出60亿元驰援京东方,用于建设我国第一条高世代LCD生产线。这一年,归属合肥地方的财政预算收入,只有161亿元[1]。
双方一边流血梭哈,一边你一拳我一拳,缠斗了十余年。终于在2021年,三星退出,LCD战争落幕。同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面板生产国。
然而,十余年鏖战、上千亿元投资换来的胜利果实,正渐渐“过气”。过去几年,LCD面板的市场份额,不断被下一代的OLED面板挤压Kaiyun登录入口。在新战场,韩国人又占据了主动权。
前些日子,三星CEO甚至公开放话:随着行业转向OLED,韩国预计将于2027年重回全球第一大面板生产国[2]。然而,韩国人的面板复兴之路,注定不会走得太轻松。
面板产业的第一次权杖转移,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彼时,美国的面板厂率先研发出了LCD显示技术。然而,在传统CRT面板市场掌控雷电的美国人,压根没看上前景不明的LCD,转手卖给了日本的夏普。
形势迅速开始逆转。第二年,夏普推出了首款LCD电视,并引领了日本厂商集体投资LCD产线的热潮。
日本面板厂商开始登上时代舞台的中央,并迅速蚕食CRT面板份额;同一时间,“面板产业”一词渐渐从美国人的辞典中消失了。1994年,日本LCD面板占全球94%市场份额,一统江湖。
第一代的CRT技术,利用了高速电子束,激发屏幕上的荧光材料来实现发光。上世纪末流行的“大”电视,用的就是CRT屏幕。
然而,第二代的LCD技术,直接改为依靠底部的背光层发光,并通过液晶层来调节光线,从而实现不同的色彩。
从发光原理到制造工艺、原材料等环节,三者不尽相同。过去几年,面板产业虽涌现了不少新名词,但本质上都是过渡技术。例如苹果Vision Pro所使用的Micro-OLED,更多是对OLED技术的一种拓展。
由此可见,面板行业每变更一次打法,都要掀一次桌子。美国厂商选择墨守成规,最终连人带锅一起被掀翻在地。
然而,面板产业不止有一种“弯道超车”的方式。除了及时切换到新赛道之外,后发者还可以选择中途参赛,直接从半程开始跑。
一般来说,产线代数越高,它的玻璃基板尺寸越大,切割大尺码面板的基板利用率就越高,进而拉低成本。后发者没有低世
Copyright © 2021-2025 开云(中国)Kaiyun·官方网站 - 登录入口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苏ICP备2021025391号-1 Xml网站地图 HTML地图 txt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