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必看:短视频正在吃掉孩子脑子?这手机还能不能玩了!孩子该不该用手机?什么时候用手机?青少年模式怎么开?哪个app让孩子玩,哪个不让玩?刷手机的时长把握在多长?
确实,这个时代,手机就是咱的一个器官,孩子们的家长在这方面的认知和决策各不相同,有的让用,有的不让用;有的让加微信,有的只能看纪录片;有的能玩蛋仔派对,有的天天吃鸡、王者。
很多时候,孩子们的谈资都是从手机上衍生出来的,如果几个好朋友都在讨论发了什么朋友圈,你的孩子还没有注册微信号,那基本上在同学中也是会很被动的。
我虽然没有现在这么智能,但是日常和家里、同学、老师通讯也会用,大概像这种,充一次电能用一个月,带七彩背光的: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肯定要让孩子用,又必须得控制住孩子别上瘾,别成为手机的人型提线木偶,该怎么做呢?
网飞刚推出的纪录片《智能陷阱 The Social Dilemma》,就很好地解答了这个问题。
不得不说,网飞的片子真的从来不会让米粒妈失望,这一部看完之后,我汗毛都竖起来了,硅谷那么多精英,都在琢磨着怎么精准地给你安利成瘾机制,真的细思极恐。
一位叫崔斯坦的研究人员,总是生活在一种带有负罪感的道德伦理困境中,因为他越是看到算法的精准,就越是为人类的前途命运而恐慌。
因为他清楚地知道,互联网是如何利用人类的心理弱点,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开发出令人们上瘾的各种功能。
这种研究指向商业价值,但绝对不指向对个体发展有利的方向。这就很可怕了,硅谷的精英们,每天穷思竭虑思考的,居然是对人类毫无益处的东西,而抱着手机的你已经上瘾,却浑然不知。
于是他发起了一个项目,揭露像脸书、推特、谷歌等著名社交媒体,是如何不停地引诱你,抢占你的注意力,让你越刷越快乐,越满足,直到上瘾,以此达到商业目的。
崔斯坦说,在斯坦福大学有一个劝服技术实验室,专门研究如何用心理学知识劝服人们,以及如何把这个运用到互联网技术中。
当这些最有天赋的产品开发者,掌握了现代心理学对人类意识研究的最新成果,就能像修改编码一样修改一个人的行为,让用户在不知不觉中,花更多的时间和注意力在短视频和社交平台上。
这里面最细思极恐的是,在互联网上,很多你以为出于你主观意识做出来的行为,比如说添加了哪个联系人,关注了哪个博主,是你自己决定要这么去做的。
但其实根本不是,是幕后的这些技术人员处心积虑一步步引导你这么做的!他们比你都知道你喜欢看什么,想要接收什么样的信息,获取什么样的认同感。
于是他们让你刷到相关的东西,触发你做出动作的意愿。你以为这是你想这么干的,其实你完全是被动的。
之所以硅谷这些人,出现了强烈的自责和负罪感,是因为他们最清楚算法,最明白这些算法是怎样蚕食人们的大脑的。
“你的对手是人工智能,它知道你的一切,能够预测你未来的举动,你对它却一无所知,除了上面有猫的视频和出生日期,这根本不是公平的竞争。”
家里的妈妈看不过去了,觉得必须做出改变,于是当场收走了孩子们的手机,说这顿饭是一顿没有手机的用餐,于是把所有手机都锁进一个盒子里。
妈妈本人和爸爸都是很配合的,哥哥、姐姐也勉强配合。但是热衷美颜发的妹妹,却怎么也不愿意配合。
而这个爱美的女孩,每天都被下面的评论所牵动。如果谁评论说她很美,她会很满足,一旦有一条评论指出来她的容貌缺陷,她就会陷入焦虑。
这种从外界迫切获取认同感的快感,会让人越来越空虚。收到评论时即时的满足感,以及等待评论时反复刷新的焦灼Kaiyun登录入口,都会让你更迫切地想要得到外界的关注。
因为妹妹砸碎了罐子,家里的男孩的手机屏被砸碎了。妈妈跟他达成协议,说如果他能一周不碰手机,就给他换一个新屏。
原来,现在的抑郁、焦虑成倍增长,就是因为人们太依赖这个数码伴侣,自己处理负面情绪的能力变弱了。
三天过去了,计算系统发现不对劲,这个用户这么久都没有任何操作,于是不断地给他推送各种诱人的视频、朋友动态,每条推送都发出提醒。
连那些深谙此道的程序员或产品经理也会上瘾,每20分钟要看一下手机,或者对某一个应用深度痴迷。
因为大数据会根据你的喜好,不停地推送你认为对的信息,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接收到的信息都天差地别。
这就会使每个人的思维越来越狭隘,对每件事的观点也更加固化,因为他只能看见跟他观点一致的人,说着认同自己观点的内容。
那客观到底是什么?到底是什么?一旦制造的工具掌握到别有用心的权力者手中,大众将接收到什么?
就连亲手发明这些东西的硅谷精英自己,都亲口承认这东西就是有害的,对人类文明毫无益处,那保护孩子的责任,真的就在我们自己手中。
孩子们一定一定要保证对纸质书的阅读量,而且要走出去。因为信息茧房会孩子越来越躺平,他们会变得很宅,不愿意出门社交,更不愿意看山川湖海。
但是我不愿意被各种弹窗打扰,所以我都会从“设置”里面专门去关掉每个app的弹窗通知,等到转天醒了再给打开。
这个方法用在孩子的手机上其实也很不错,没有这些突如其来的诱人弹窗,孩子的注意力基本就不会在规定时间外被手机吸走。
控制好孩子使用手机的频率和时间区间,然后剩下的时间,还是用来学习、兴趣特长、纸质书阅读、户外运动。
大数据的笼罩,我们谁都逃不了,既然没有人能独善其身,那就直面,在这个环境下寻找更适合孩子使用手机的方式。毕竟逃避是没有用的。
Copyright © 2021-2025 开云(中国)Kaiyun·官方网站 - 登录入口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苏ICP备2021025391号-1 Xml网站地图 HTML地图 txt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