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摘 要: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手机媒体对“90”后的大学生来说,不仅是联系工具,更是学习、生活、娱乐不可缺少的“伴侣”。本文通过对运城学院大学生使用手机的调查研究,掌握该校学生对手机媒体的使用情况,分析手机媒体对他们的影响,以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手机媒体。
据2016年8月3日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报告显示,截止2016年8月,我国手机网民高达6.56亿人Kaiyun登录入口。手机媒体被称为一种“带着体温的媒体”,它传播的速度快、范围广,只要手里有智能手机,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公民记者”。同时它还兼备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优势,是一种多对多的网络传播模式,成为一种“全媒体”。
随着智能手机的进一步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络的不断发展,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使用率还会持续增长,而中国网民的增长主要是手机网民的增长,在使用手机的各个年龄中,20~29这个年龄段的大学生数量最多[1]。由于大学生对新鲜事物接收能力强,手机使用频率也高,因此研究手机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了解手机对大学生的影响,笔者对运城学院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共发出问卷500分,回收有效问卷484份,有效率为97%。调查对象男生占43%,女生占57%;其中文科生34%,理科生37%,艺术生29%。以下是调查基本状况。
继工业社会后,人类迎来了信息社会,手机便是信息化社会的一大产物。据调查100%学生都拥有智能手机,12%的学生拥有两款手机或两张手机卡。随着校园免费WIFI覆盖的范围越来越广,学生通过智能手机便可随时随地上网。调查显示,89%的学生开通的手机套餐里包含流量,但只有一半学生反映流量够用,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现在学生使用手机时间越来越长了。通过对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长调查发现,平均每天累计上网高达5小时以上的学生占8%,3~5小时的学生占52%,1~3小时之间的人数占34%,每天上网不足1小时的学生仅占6%。同时发现文科生平均每天使用手机时间较长,理科生相对时间较短,艺术生使用手机时间最长。部分同学反映每天晚上休息前必看手机,上课休息期间也看手机。总之,手机的便捷性、信息化已经使它成为大学生必备的工具,越来越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对于当今大学生来讲,手机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交流的工具,它已经成为了一种身份的象征。通过调查发现,13%的学生使用苹果手机,16%学生使用OPPO音乐手机,21%的学生使用华为手机,15%学生使用三星手机,6%学生使用小米手机,还有部分学生使用其他品牌的手机。手机已经成为了身份符号的象征,42%学生反映使用某款手机,不仅仅是为了体验它的高端性能,更多是它使用它是一种身份的认可,是一种品位的象征。这也体现出当今大学生的一种消费心态。
智能手机的用途非常广泛,据调查学生使用手机的用途主要有:打电话,查资料,购物,玩游戏,上微信、微博等。调查中96%的学生开通了微信或微博,主要是方便联系、了解信息,42%的学生经常用手机购物,26%的学生用手机玩游戏,有45%的学生提到手机上有下载的学习软件;同时调查还发现31%学生每月的手机套餐费用在20元及以下,38%学生每月手机费用在20~30元之间,22%学生在30~40元之间,还有9%学生每月手机套餐在40元以上。
手机媒体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通话的工具,它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影响着他们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也给高校辅导员的管理工作带来许多机遇和挑战[2]。
通过调查发现所有的学生都会整天将手机随身携带,64%的学生有问题就翻开手机百度查询;68%的学生承认自己在上课期间玩过手机,92%的学生在课间休息时间会看一眼手机,但仅有10%学生承认手机对学习有帮助。93%的学生认为大多数时候用手机看到的信息都是无用的,最多关注的还是娱乐新闻。
大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媒体聊天、购物、订餐,打游戏、追剧,但也使更多学生越来越离不开手机。在校园里经常会看到有的学生边走边玩手机,这就是校园里的“低头族”。研究表明,长期玩手机对颈椎、眼睛都有很大的伤害, 90%的学生承认自己一小时内必须看一下手机,60%的学生每天看手机的时间超过三个小时。90%的同学表示晚上休息不会关手机,87%的同学表示如果出门不带手机会产生焦虑感。
大学生利用手机可以查询资料,下载学习软件进行学习,同时通过微信、微博进行交流,但许多大学生为了追求时尚盲目跟风[3]。据调查艺术专业的学生更加热衷名牌68%的学生用苹果手机,他们认为使用手机品牌是一种身份的认可与象征。调查中拥有5000元以上的手机占7%,3000~5000元之间的手机占23%,2000~3000元之间的手机占28%,其中32%同学使用的手机1000~2000元之间,仅10%学生使用的手机在1000元以下。大多数大学生没有收入,但58%大学生使用的手机却在2000元以上,这样不仅会加重家庭的负担,同时会形成攀比之风和错误的价值观。
随着智能手机在大学生中的普及,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手机已经成为他们最忠诚的陪伴者。吃饭时,有手机美团定外卖;充话费时,直接用手机支付宝充值;不懂任何问题时,随时用手机进行百度,百度一下,你就知道;无聊时,用手机玩游戏。手机不仅仅是一个工具,已经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但由于用手机媒体收发信息相对自由,也导致了手机网络信息可信度不高,很少有学生去判断手机信息的可靠程度。同时在传播信息时,也能随心所欲的去发表自己的想法,导致大学生责任心下降。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高校辅导员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手机媒体,加强思想教育工作,为祖国培养合格的人才。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力丹认为“媒介素养分两个层次:一个是公众对于媒介的认识和关于媒介的知识。另一个是传播工作者对自己职业的认识和一种职业精神”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信息时代,公众既是信息传播者也是接收者,被称为“公民记者”。开展媒介素养课,正确引导学生如何正确解读信息,批判性的吸收信息,以及利用手机媒体制作、传播信息。
大学生上课使用手机会破坏课堂纪律,无法专心听讲,同时也扰乱教师的正常上课,造成坏的影响,通过调查发现68%的学生上课有玩手机的现象。部分高校已经开始上课没收手机,下课再归还,考试期间也有学生考试时也利用手机作弊。要想实现良好的教学管理,必须制定相关规定,教师的强制要求与学校的倡议相结合。在学校教学楼、餐厅等集中的地方张贴标语“上课时间请自动将手机关机”、“上课时间不要玩手机”“请归还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等标语[4]。
校园手机文化建设可以作为高校文化建设的一部分。近期山西省已经举办了大学生手机文化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手机大赛创作,为大学生提供广阔的舞台同时宣传手机文化。在学校官方网站上,学校餐厅、学生寝室打标语,让学生意识到娱乐不是接触手机媒体的唯一、主要的动机,学生可以利用手机媒体将学习、沟通、获取信息等相结合,建立良好的手机接触动机,创造良好的校园手机文化环境。高校要将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开展人文大讲堂、开展社团活动,用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吸引广大学生参与,潜移默化地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用多彩缤纷的校园文化生活使学生摆脱对手机的依赖。
目前我国网络媒体使用管理还不成熟,没有成熟的法律道德约束机制。学生在使用手机媒体的同时,要使学生意识到使用手机也要遵守相关的规则,运用手机媒体进行相关的评论或者传播一定的信息时,不能随意伤害他人的利益,或利用手机媒体对某事件进行批评时,必须在法律道德的范围内行事。
目前大学生利用手机媒体主要是休闲娱乐,但我们可以鼓励大学生利用手机媒体来讨共事务,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公民责任感。社会上每天都有很多热点事件,作为大学生要提高媒介素养,就不能仅仅是看热闹的心态,而要进入深层次的思考,特别是一些与当代大学生相关的热点新闻,要积极参与,久而久之就会进入深层次的思考,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
当下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较低,利用手机媒体上网的目的主要是休闲娱乐,总体上呈现出一种泛娱乐化倾向。通过开展媒介素养课,打造手机校园文化,将校方的监督与大学生自我管理相结合,使大学生在信息时代能合理使用手机媒体。
编者按:近期,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改造成为热点。相比尚不熟悉互联网的老人,已经能够熟练掌握互联网应用操作的老年网民同样面临网络谣言、网络、虚假广告等陷阱,他们抵御风险的能力远低于年轻网民。…
在现代社会数字化与智能化飞速发展的当下,老年人与互联网之间的“数字鸿沟”已成为必须逾越的课题。2020年底,工信部正式印发《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方案》。…
Copyright © 2021-2025 开云(中国)Kaiyun·官方网站 - 登录入口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苏ICP备2021025391号-1 Xml网站地图 HTML地图 txt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