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电池不可拆卸已成主流反向操作弊端更多日前有消息显示,苹果方面获得了一项关于充电系统的专利,其核心部分是电池采用了模块化可拆卸式设计,以使得设备能够获得更高的充电灵活性。根据目前所曝光的专利相关内容显示,这一可拆卸电池模块将有多种不同规格,其外层均配有专用接口,可实现标准化连接。
在这一专利中,苹果方面还强调了电池与充电站或用电设备之间的无线通信系统,其不仅能够实时监控和显示电池电量,还可实现无线充电。对此外界推测,这一专利可能不仅限用于iPhone,或有望适用于诸如妙控键盘、妙控鼠标等设备。但同时也有观点认为,欧盟方面已经实施的新电池法案或是推动苹果进行这一技术储备的重要因素。
其实对于用户而言,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要求智能手机采取可拆卸电池的设计更像是一种伪需求。因为在电池相关技术已经有所进步,用户需求大幅度改变的前提下,可拆卸电池更像是“开倒车”,虽然从表面上看这种方案可以满足对于手机快速补能的需求,但如果更进一步,就会发现在体验上因此要付出的代价其实并不少。
如今主流机型所采用的不可拆卸电池设计,虽然也有诸如提升机身质感、提供更高等级防尘防水功能的因素在内,但其中更主要还是为了平衡电池容量、续航,以及机身尺寸这三者之间的矛盾。而此前功能机时代普遍应用可拆卸电池,有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在于电池技术,在受制于当时电池能量密度较小、且无法支持快充的情况下,对于用户快速补能的需求就只能直接拆卸电池了。
但是随着如今用户对手机功能的要求不断提高,机身内部的元器件也随之日益增多,使得结构的复杂程度也不断增长,这就对机身的内部空间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压力。在锂聚合物电池相关技术成熟后,手机厂商在大量使用这种相对较“软”的电池后,顺利成章的就将其不可拆卸方案引入,这不仅有效增加了电池容量,还能更好地控制机身厚度,并为其他元器件留出更多的机身内部空间。
如果现阶段将电池改为可拆卸设计,结果很有可能是灾难性的。首先,厂商必须对电池进行结构性补强,毕竟如今在不可拆卸方案里,由于电池被保护在更坚固的机身框架中,所以外壳强度能够适度放宽,但可拆卸式的设计就必须充分考虑外壳破裂等意外情况,因此也就必须用更厚、更坚固的材料来补强电池本身的结构,以提高阻燃性能。在这种情况下,机身的重量、厚度增加几乎是必然。
而电池更多占用机身内部空间的另一个连锁反应,就是会进一步挤压其他元器件,毕竟电池每增加1毫米的厚度,体积的增长就是指数级的,这对于如今内部空间愈发宝贵的智能手机来说,显然是反潮流的一件事。由此又会引发不得不降低电池容量、进而缩短续航时间的问题。
现阶段,旗舰直板机型的电池容量普遍在5000mAh或以上水准,而采用了电池可拆卸式设计的Fairphone 5,电池容量就仅仅只有4200mAh。两者高达19%的电量差异,体现到用户体验上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这还没完,如果换用可拆卸电池,为了确保机身尺寸不会过于“放飞”,必然还要结合使用机身内部更为紧密的导轨、咬合力更大的扣具等设计来进行配合,并且还要进一步改良电池与主板PCB的连接,而这些显然都将增加机身的厚度和内部结构的复杂度。
同时由于出现了电池仓这样一个巨大的“开孔”,如今在高端机型上已经陆续出现的防护设计势必也需要推翻重来,至少在电池仓的密封结构上就需要额外投入更多的成本。
与这些挑战相比,由于可拆卸电池方案带来的后盖材质变化、机身质感下降等问题,手机的天线设计可能还相对好解决一些。所以综合来看就不难发现,一旦退回到可拆卸电池,实质上是弊大于利,并且产品的设计方案也或将会陷入一个不断妥协、直到退无可退的循环里,用户体验也可能会因此受到严重的影响。
目前,智能手机的主流产品虽然普遍都采用的是不可拆卸式电池,但在电池容量和快充技术已经全面普及,最快仅十分钟左右的补能时间,实际上相比拆卸电池更换并没有太多效率上的降低。同时用户在充电的过程中,还无需中断正在进行的操作,也解决更换电池就必须断电的体验痛点。
综上所述,手机电池全面转向不可拆卸式的设计、并成为主流,显然并不是一种偶然,而是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前提下,各方权衡后的结果。目前,相关厂商通过这种设计,并与快充技术相结合,不仅能在短时间内解决低电量焦虑,使用更便捷,还能有效延长电池寿命。而反观可拆卸电池Kaiyun官方网站,虽然看似方便,但诸如导致机身尺寸增加,结构复杂度提升等难点,在实际体验其实并没有多达的提升。
Copyright © 2021-2025 开云(中国)Kaiyun·官方网站 - 登录入口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苏ICP备2021025391号-1 Xml网站地图 HTML地图 txt地图